©CC BY-NC-SA 4.0

频道: cx.ms/channel
笔记: cx.ms/memo
博客: cx.ms/blog
剪贴: cx.ms/clip
社交: cx.ms/sns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38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当然是同意 "读书是在和作者对话" 的, 集中的有序的互动会促进读者的兴趣. 但是如今在网上看点东西, 看完了或者看的途中突然插进来一个读者的逆天发言, 或者一个 "🤮" 的回应表情, 我会不由自主地思维停顿一下, 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而那些模糊的互动值更是在引诱人参与互动(看别人的互动也是种互动).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38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哔哩哔哩这样的弹幕视频网站, 弹幕给视频赋予了更特别的意义. 即使视频再补档存档, 这部分视频如果没有了互动弹幕, 那么意义可能也就消失了, 除非带弹幕录屏. 代表着哔哩哔哩这个名字起源的那个纪念视频的弹幕就是典型.
倒是很想参观一下早年哔哩哔哩的活化石梗的发源视频的弹幕, 比如淫梦梗和哲学梗, 不过他们这类投稿应该早就被下架过了.

via Nostr@cxplay
#吐槽

https://t.me/cxplayworld/505
逐渐明白, 「互动」并不是获取信息的必须要素, 它甚至影响信息质量.
模糊的阅读量, 点赞量, 转发量, 评论数量... 再到具体的弹幕, 评论, 转发评论, 回应表情. 别人带给自己的互动体验, 会影响我对这段信息的判断吗?
现在的某些读书软件都能给段落加入互动功能了, 读书已经完全变成娱乐了吗. 我在想象, 再次触碰书籍的时候, 特别是工具类, 技术类和工程类书籍, 真正直接传递 "生" 的知识的书, 作者并不是在和我对话, 不是在「互动」, 我如果没有自发的兴趣或者其他动力去继续读下去, 那一定会感到枯燥无比.

在社交媒体刷信息流, 能不能有选择地关闭部分互动要素?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3j8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的有. 极端言论是很多社区正在或者即将面对的事情, 和社区类型无关, 体量越大越容易吸引千奇百怪的人, 说出惊为天人的话. 内容审查和言论自由的矛盾.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kcu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学也要和公关学一起拷打了, 关系搞错了, 传播学才是这俩的理论基础. 这俩应用科学简直就是信息世界里的 "压水花艺术", 网友们都在冲浪, 他们就负责拼命压水花. 让人产生 "大的要来" 感觉的是他们, 然而大的没来的时候, 喜欢冲浪的网友都准备好冲浪板了, 不喜欢冲浪的都上岸避浪了, 结果没来, 你问他来了吗什么时候来? 压水花的怎么知道水花哪来的, 如来. 暴躁点的网友直接上去就哐哐俩赛博耳光了. 他们同行还能继续跟进, 哇, 这届网友, 这届年轻人真是麻木不仁, 真是垮掉的一代, 对社会事件漠不关心. 真是闹麻了.
所谓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也不过如此. 以后公司要招公关, 建议问面试人一个 "如何让陨石满分入水".
大的来了吗? 如来. 大的真的有吗? 如有.

via Nostr@cxplay Short Text Note by CXPLAY
#吐槽

当我看到有人开始讨论「政治生活」一词时, 我开始觉得有些东西可能开始变化了. 因为实际掌握着当前社会无数细微权力的人, 正是我们的父辈, 也就是当前时间倒推四十到五十年这一个十年间出生的孩子们. 而所谓「政治生活」就是集中公民权力进行协商后组织社会进行再生产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无数人追寻的「生活方式」中最原始的那一种.

可惜, 就我个人而言, 我的父辈们并不关心 "社会如何再生产", 他们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在框架之下安稳过完这一生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小至一个家庭的再生产, 大至一个社会的再生产, 只有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并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有些事情才会有真正的变化.

一个投向「国家」和「社会」这个巨大湖泊的石子, 可能需要最慢五十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涟漪. 我只是希望我在五十岁时能够不愧对自己作为「公民」这个身份之于这个国家的关系, 希望那时我还能记得眼下的这片涟漪是当年谁的石子激起的. 我的国家刚走完不到七十五年的历程, 我的父辈则是七十年代的那批孩子, 所以说, 他们的 "三十而立" 是正好体验完一个国家成立到五十年时的感觉, 很难说得清楚他们的大部分观念是否就此停滞在了距今二十五年前的样子.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52e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开始被外界事物影响认知(世界观的建立)一般最早开始于 7 岁, 最晚开始于 14 岁. 因此, 真正能够「享受」中国移动互联网 "田园时代" 的人群还得在 2002 年再往前倒推至多 14 年, 即 1988 年后出生的人群, 恰好能吸收利用 2002 年开始的早期移动互联网文化.
而 2000 年后出生的「Z世代」, 得最晚等互联网推进到 2014 年, 其心智才能开始吸收这部分文化资源, 而此时的「Z时代」正好进入 4G 时代, 紧赶在两年后的 2016 年, 短视频后来居上的抖音开始运营(其前辈快手 2012 年开始转型短视频).
我有点开始好奇, 当 00 后这一代人成为社会文化生产中的主力, 即 "三十而立" 之后, 最早应该在 2030 年左右开始就能看到具体影响.

via Nostr@cxplay
#吐槽

查了一下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于 2001 年 11 月(移动梦网开始运营). 考虑到大部分人都认同(包括我), 中国这一年代开始的 「Z世代」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Z世代」相比, 已经几乎跳过了所谓桌面互联网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 加上接近与外部接近隔离的环境, 成就了如今独特的中文互联网文化. 再加上如今的冠绝全球的市场规模, 我愿将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中文互联网授予 "互联网中的大洋洲" 之名号.

当然这不是这条的重点. 这条的目的是在寻找一些起源足够早(但晚于 2002 年), 存活时间足够久(甚至直至今日), 传播范围足够广泛(甚至所有主流社交媒体)的 "梗", 且需要满足载体被模因异化, 既该梗的载体在现实中的含义与互联网模因文化中的含义大相径庭.
我能找到最古老的一个是「114514」, 进入中文互联网并异化原词含义为淫梦梗的时间早于 2011 年. 另外一个是「理中客」, 被模因异化为讽刺含义的时间早于 2017 年. (被异化载体的形式和异化含义的雅俗褒贬并不影响本条的考察范围)

寻找这些模因活化石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可能存在的认知危害, 研究载体和传播方式对模因本身的影响. 模因正在改变人对事物的主观或直觉判断. 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些被异化的模因载体, 当载体越多地参与现实文化建设, 它的异化能直接影响基于人为基础的现实社会信息流动, 既让人产生认知危害.
这里的模因产生危害最难的地方是跨过互联网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因为很明显的, 人在手机里看到一个模因载体, 和在报纸上看到同一个模因载体产生的认知大部分时候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环境下产生的认知互相越接近, 危害程度就越严重.
与此同时的,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正在因为技术进步变得模糊, 虚拟世界载体的模因进入现实污染认知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

#梗文化

via Nostr@cxplay
Cyclic 宣布关闭

集成开发平台 Cyclic 于 4 月 27 日发布博客宣布了这一消息, 由于 "无法销售足够的产品维持自给自足(self sustaining)" 不得不决定关闭平台. 当日即关闭了新用户注册, 5 月 10 日开始将停止免费套餐的功能, 5 月 31 日开始关闭所有功能.

Cyclic is Shutting Down | cyclic.sh
存档: https://archive.ph/k9VXk

#PaaS

via CXPLAY's Memo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