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BY-NC-SA 4.0

频道: cx.ms/channel
笔记: cx.ms/memo
博客: cx.ms/blog
剪贴: cx.ms/clip
社交: cx.ms/sns
跳过 Windows 11 OOBE 阶段的新方法

1. 安装进入设置引导页面, 在到达网络设置前通过 Shift + F10 或 Ctrl + Shift + J 启动命令行.
2. 输入命令 start ms-cxh:localonlyWinJS.Application.restart("ms-cxh://LOCALONLY") 回车执行.
3. 弹出本地账户添加窗口, 添加本地账户后将直接进入系统初始化, 结束后直接进入桌面.

Twitter@witherornot1337
the-P1neapple/WinJS-Microsoft-Account-Bypass

#Windows

via CXPLAY's Memos
#吐槽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opposite of "private", and Nostr alone has no way of controlling that an event isn't broadcast to other relays, and no way of dynamically controlling who can see the content. There is no way to dynamically control who can see the content unless it is effectively locked to a range of servers or DRM is implemented, but that is not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Fediverse side, "private" or locked accounts are simply not allowed to be followed by two-way consent, the content is still public. To be truly "private", the content must be disconnected from Fediverse and locked to a specific server.

Unless we can encrypt the content in advance for each audience and then make it public, but again if the content is always replicated indefinitely in the Fediverse or Nostr, then this will not achieve forward secrecy.
quoting
nevent1q…pvth
Meanwhile on Nostr, or "private Nostr" as jb55 (npub1xts…kk5s) once called it, we have a little bit of make-believe technology, but with better incentives, less blast radius and much more reliable and fine-grained implementations that give us actually much better chances of things working -- and yet hodlbod (npub1jlr…ynqn) thinks it's not enough and wants to run pure encryption functions on all the notes and make everybody's lives miserable for no gain because in the end screenshots still exist and are effectful, negating his purism.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jy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is sounds like using an RSS feed, which is always a unilaterally agreed upon follow. Private accounts may be an implementation of robots.txt in Fediverse.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n0g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过话要说回来了, 如果不直接拿 Skiff 这个完整的邮件服务和 Notion Mail 比较, 就真的只是单纯把它当 Webmail 用那还是有用武之处的.
比如有人就不太喜欢 Outlook 的 Webmail 和日历, 如果后面它真的只打算安安静静做个 Webmail, 那应该会支持 Outlook 的. 拿来作为替代倒也不真的不是不行.
如果还能支持 SMTP/IMAP 那就更好了, 就看 Notion 想不想做了. 毕竟相比 Notion, 我还是觉得 Microsoft 更没品味一点, 那个新邮件客户端已经被无数用户骂到嘴皮起老茧了.

via Nostr@cxplay
#吐槽

没收到 Notion Mail 内测邀请的人不用期待了, 这个东西现阶段就是 Notion 给 Gmail 做的另一个 Webmail 而已, 而且要求你的 Notion 注册邮箱和你登录的 Gmail 必须是同一个, 然而它的候补名单却允许任何人用任何邮箱加入, 如果你用的是其他邮箱绑定的 Notion 必须要换绑过去, 但不知道邀请资格会不会消失.

当年 Notion 收购 Skiff 的时候大家虽然感到惋惜, 但还是希望 Notion 能端出来不错的产品的, 毕竟 Notion 确实是好用毋庸置疑. 结果后来 Notion Calendar 先出了, 事情开始不对劲了起来, 然后现在 Notion Mail 端出来了, 结果一看是个 Gmail 的 Webmail.
大失所望, 你 Notion 杀了只 "龙虾" 就端上来这么个 "小蛋糕"?
根本就是 Calendar 发布出来根本没人用, 想从 Gmail 那里抢用户过来不情愿才造了这么个小玩具, 难道 Notion 很有自信把自己的 Webmail 设计得比 Gmail 还要好用? 真的 Gmail 甚至 Workspace 用户可不会由着你这么驯化, 除非 Notion 舍本逐末去直接对标 Workspace 套件, 但是它有这个实力吗? 就单纯的 Google Calendar 都没赢过.

现在好了, AI 没人用, Calendar 没人用, Mail 也要没人用了, 要怪就全怪用户不懂格调了吧, 肯定不是本地优先的对手们已经壮大到已经把你曾经的忠实用户都抢过去了. Notion 你这几年做了个什么, 数据库? 模板市场? 还是强塞给用户的 AI, 又或者是 Calendar? 哪一个留住了用户?
想要复刻 Apple 的围墙花园可不是一个做服务和软件的厂能这么轻易做到的, 接下来不会要开始卖硬件了吧, 你可千万别把自己玩没了.

现在看来 Skiff 被收购应该是开始侵入到 Notion 曾经规划的路线里面了, 就指望 Notion 把 Skiff 重新带到我们面前... 真的有可能吗?

via Nostr@cxplay
#吐槽

今天维护邮件日志, 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通常建议用巨头提供的邮箱去作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邮箱而不是使用自己托管或代托管的邮件服务器乃至域名邮箱, 这其中存在的一个原因是:

能够托管自己邮件服务器的个人往往很精通邮件的安全配置, 通常会严格执行不安全邮件的入站隔离甚至拒信政策.
而一些政务部门, 教育机构和企业的邮件服务器配置往往存在问题且多年都没有任何改进迹象, 这会导致这些弱安全的邮件服务器发出的邮件被高安全策略配置的自托管邮件服务器阻止入站, 使得用户错失这些实际上非常重要的邮件消息 如果邮件只是被隔离还好, 但如果是直接拒信, 那么就算是邮件管理员也无法挽回这种损失, 因为重要的邮件从来不会发第二次.
但如果去使用巨头的邮箱, 这些巨头往往自己有非常多且详细的内部白名单和案例, 会去专门处理这些问题邮件服务器发出的邮件, 使其即使不安全也不会被拦截, 而自托管的邮箱就没有这么多数据可用了, 最多是收集一定范围内的白名单, 但也无法覆盖所有可能性, 相比之下将其交给巨头代为处理可能是更合算的选择.

via Nostr@cxplay
#吐槽

奇葩小国, 奇葩域名.

最近试着去注册南美洲小国苏里南的 .sr 因为这个国家的 ccTLD 开始接受任何人注册了, 疑似看 .io 赚钱赚麻了眼红.
国家官方的注册商 datasur.sr 用 WHCMS, 普通域名定价 $15 看起来还行, 但实际上每次注册都要官方审核之后才能给你注册(即使你已经付了款), 如果他们觉得你这个域名疑似是高价值, 那立马就会坐地起价, 最普通的四字母单词都要收你 $500 注册费 $50 循环年费. 而三字母和二字母就不用想了, 统统 Premium.

付费只支持银行转账和仅限本地居留的一个移动支付 App, 一个月前开通了 Wise 支付, 然后一个月后就通知不可用了, 不会是被封号了吧(憋笑.jpg).

#域名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wj6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有公共媒体发了. 但是一看一些人的反应似乎好像直接和开盒划等号了, 我之前都还只说 "会被用来开盒" 而已, 还是一样的, 它的行为和 Google Search 一样没有区别, Google Search 也会被用来开盒, 只是 Google 的爬虫不喜欢爬 Telegram 而已.

我也曾经说过, 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就像自己在公共场合放了屁一样. 起码的, 要知道害臊.
quoting
nevent1q…wa6z
然而, 还有些 "新闻媒体", 不仅不直接采编新闻, 无需怀有记者的职业素养, 也不进行事实核查, 无需对内容和舆论负责. 有人敢写, 他们就敢发.
这是新闻自由? 不, 这根本不是新闻和新闻机构做的事情, 这是种宣扬 "言论自由" 的政治手段. 这部分 "媒体" 不愿意以任何的甚至以 "言论自由" 的目的去做新闻的事实核查, 当别人让他们从 "这扇门" 滚蛋的时候, 他们又会用 "言论自由" 来批判别人. 所以有趣的事实是: 不会因言获罪不等于言论责任的排除, 也不意味着人可以在公共场合肆意放屁, 人需要为自己放的屁负责.
在 Telegram 的公共区域发言就和公共场所说话没什么区别, 而有些人来 Telegram 就是来表演 "我是傻逼" 的, 有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超出常人展示欲的精神暴露癖, 这是他们眼里的 "言论自由".

信息安全里的社会工程很复杂, 它确实要着重收集公开信息, 和如今的大数据里面给用户建立用户画像是差不多的过程, 用户有没有公开分享私密信息也并不影响这个过程, 虽然私密信息确实更有价值.
隔离身份只是最基础的逃避言论责任的办法, 除非戴着面具在公共场合喊一句 "我是傻逼" 就永远销声匿迹了. 人的文字书写语序, 标点符号, 错别字习惯, 表情包使用习惯, 文字里的「口头禅」, 文字里表达的价值观和情绪都是可以被用来分析绘制画像的关键信息, 可能唯一不能收集到的只有笔迹和声音特征了. 在数据模型里的 "我" 只是一堆标签的集合, 就像 DNA 的碱基对, 指纹上的涡纹和流纹一样. 这都不需要什么神经网络和超算, 只是群聊里的群友, 就算换无数次头像昵称用户名, 时间一长总会被认出来然后叫出那个最常用的标志名称.

而最后的, Telegram 是社交软件, 用户之间还有社会化关系. 当然这在纯技术层面是可以做到的: 我能做到说一句话就换一个号, 随时切换语言和文字风格, 在思想上随时从左到右, 完全消灭分享欲望, 永远不和任何其他社会化个体产生交集, 或者直接的永远不表达.
那这还叫做 "社交" 或者是人类用户的特征吗? 而大多数普通 Telegram 用户其实说一句话就换一个头像昵称用户名或者频道身份都难以做到.
如果互联网真的存在完全体的「隐私怪」, 也许应该现在是住在帆船上随洋流在公海上飘荡, 而不是在网上的公共聊天室里说些神秘话题.

对于因为这次事件而担心到睡不着的人我能给出的建议只有: 公共场合注意社交礼仪, 不要大声密谋不得了的事情, 玩梗玩抽象请适度, 反串钓鱼也并非没有风险. 还有私底下也不要不小心把「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拉进私密群了.

via Nostr@cxplay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l5l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回顾:

(2025/02/18) 刚刚,OpenAI 官宣开源!奥特曼在线征集方案,OpenAI 真的要 Open 了 (爱范儿)
https://mp.weixin.qq.com/s/4t73nA29xLmV8lqSm_VORA

省流: 奥特曼顶不住压力在 Twitter 让人投票下一个模型应该开源谁的推文截图
哈哈哈, 我是真的释怀了.

via Nostr@cxplay
腾讯 EdgeOne 注册最好通过以下链接注册和登录:

● 注册: https://edgeone.ai/register
● 登录: https://edgeone.ai/login

因为 EdgeOne 正在独立运营, 有自己的独立域名但其实背后是和腾讯云国际互通的. 而如果直接注册腾讯云国际那 100% 要求绑卡, 登录也必须要从 EdgeOne 的地方登录否则也会提示信息不完整.

#羊毛

via CXPLAY's Memos
腾讯出海产品 EdgeOne 参与社区活动免费获得一年个人套餐和 1TB CDN 流量:

免费领取1年 EdgeOne计划 + 1TB CDN流量

#PaaS #IaaS #羊毛

via CXPLAY's Memos
#吐槽

是的兄弟, 是的. 你应该装回 Outlook Express 了.

我们在说 Outlook 的时候甚至也会根据不同语境含义可能会变成:
1. 个人电子邮件服务 (Live.com)
2. Microsoft 365 套件里的本机电子邮件客户端 (Microsoft Outlook 2021)
3. Windows 内置的邮件客户端 (Mail, Outlook New)
4. 在线电子邮件客户端 (Outlook on the web, OWA)
5. 移动电子邮件客户端 (Outlook)
6. Exchange Online (Microsoft 代托管的 Exchange, 企业电子邮件服务)
7. Exchange Server (Microsoft 的邮件服务器软件)
8. Exchange ActiveSync (Microsoft 的移动邮件和日程同步协议)
9. Exchange Web Services (Microsoft 的邮件同步协议)
10. MAPI (Microsoft 因为不想和 SMTP 玩而开发的自己的邮件消息协议)
11. 一堆怀旧党得益于 Windows 的兼容性还能继续使用的 Outlook 旧版本本机邮件客户端, 比如 Outlook Express.

https://bsky.app/profile/scott.hanselman.com/post/3ll5obc6v5c2j

Microsoft's many Outlooks are confusing users and employees • The Register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3/25/too_many_outlooks/

via Nostr@cxplay Scott Hanselman 🌮 (@scott.hanselman.com)
#吐槽

In reply to nevent1q…g3u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感觉在一些 "去中心化" 网络里「长毛象」和 Mastodon 已经和协议层 ActivityPub 剥离了, 成了小圈子里面的神像和护身符. 太成功了, Mastodon GmbH, 你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中文互联网」也有一群狂热的只知长毛象而不知 ActivityPub 的信徒. 没有长毛象哪有你 ActivityPub 的位置?:bili_doge:

为了在今年之内开发出你的 Quote, 要不要来中文网络找个代表人? 就像 Z-Library 在中文网络里的那些「运营」团队一样, 随便筹点善款吧. 理由我也找好了: 这是长毛象赋予你们的自由, 该交税了.

via Nostr@cxplay
Back to Top